巴彥淖爾市民兵到烏蘭布和沙漠種植梭梭樹。云東霞攝
“草方格間距再收緊5厘米,讓梭梭苗根系剛好栽在網格中間……”連日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民兵到烏蘭布和沙漠植樹造林。筆者在生態(tài)建設教育實踐基地看到,扛著樹苗和鐵鍬的民兵,如同一座座移動的綠色堡壘,在沙丘間穿梭忙碌。
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第八大沙漠,其北部緊靠黃河“幾”字彎,由于之前沙漠化嚴重,每年有大量泥沙流入黃河,對黃河及華北地區(qū)的生態(tài)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為植樹造林鎖住“黃龍”,2011年,巴彥淖爾軍分區(qū)在永明海子和總排干溝(河套灌區(qū)排水系統(tǒng)骨干工程)附近地域劃定近萬畝試驗治理區(qū),發(fā)動廣大民兵打響治沙保河生態(tài)攻堅戰(zhàn)。
“當?shù)匕傩樟鱾饕痪湓挘骸慌曼S河決了口,就怕沙漠手拉手?!衬坏┻B成片,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的破壞難以想象?!卑蛷┠谞栜姺謪^(qū)領導介紹,烏蘭布和沙漠北部受風沙侵襲嚴重,如果放任沙害肆虐,流動的沙丘將直逼永明海子和總排干溝,進而影響烏梁素海及黃河。
這些年,當?shù)剀娒衤?lián)起手來,已在沙海邊緣地帶種植30余萬株沙棗、檸條等植物,筑起了一道48公里長的綠色屏障。氣象部門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當?shù)厣硥m暴、干熱風、浮塵天氣年平均日數(shù)顯著下降。
“那時我們靠人拉肩扛鋪草方格,一天下來,嘴里、鼻孔里都是沙子?!焙煎\后旗人武部職工王鵬參加植樹造林30多年。他說:“隨著一代代人的努力,沙漠中的綠色逐漸增多,氣候得到有效改善,生物的種類也多了起來?!?/p>
目前,到此安家的動物已有80余種,包括野雞、狐貍等,植物達到30余種,附近的湖泊里還出現(xiàn)了鲇魚、鰱魚等10余種魚類。
62歲的運成龍祖輩住在永明村。他用布滿老繭的雙手撫摸著剛冒新芽的梭梭樹說:“30年前,卷著沙子的大黃風很常見。有一次刮大風,家里的羊圈在一夜之間被埋了個大半截。這些年來,多虧黨和政府派來植樹隊,一年年的種,真?zhèn)€讓沙漠里‘變’出良田來?!?/p>
“這萬畝試驗治理區(qū)不僅是民兵生態(tài)建設教育實踐基地,還是我市國防教育基地和民兵訓練基地。”該市領導介紹,在這里,民兵將治沙與練兵結合起來,每年展開軍事訓練的同時,還學習無人機飛播、高壓注水開穴法等植樹新技術。
站在基地高處,筆者放眼望去,新植的梭梭苗在春風中自在地舒展著纖纖枝條。許多軍地領導說:“烏蘭布和沙漠鎖邊林草帶合龍已經到了關鍵時期。只要大家伙一鼓作氣,就一定能將大漠風沙牢牢降住。河套平原的明天會越來越綠、越來越美!”
記者:魏漠霖 云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