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白云鄂博礦區(qū)。圖片由白云鄂博礦區(qū)委宣傳部提供
這里,是著名“世界稀土之鄉(xiāng)”;
這里,是“齊心協(xié)力建包鋼”歷史佳話的發(fā)祥地;
這里,是《草原晨曲》唱響的地方;
這里,是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跡的發(fā)生地。
白云鄂博,內蒙古草原上一方神奇又充滿活力的土地,正因其聞名世界的資源稟賦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北疆文脈中一個醒目坐標。
神奇土地 千年風雨
如今,站在白云鄂博礦區(qū)遠眺,已不再是仰視山巔,而是震撼的俯視——
作業(yè)區(qū)內,兩個深達數百米的巨大礦坑里,一層層如倒扣梯田似的環(huán)形面上,作業(yè)機械隆隆震響,巨大的運礦車輛穿梭不停,勾畫出一幅壯觀的人工神田圖。
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蒙古族詞作家葛·娜仁托雅退休前,是白云鄂博鐵礦的一名軟水化驗工。對礦區(qū)的生產和生活,她再熟悉不過了。
葛·娜仁托雅告訴我們,腳下的土地就是舉世聞名的“世界稀土之鄉(xiāng)”白云鄂博的采礦區(qū)域。大自然數億年的孕育,在這里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鐵、稀土、鈮等多種元素的共生礦床。
據資料記載,白云鄂博蘊藏著占全世界已探明總儲量41%的稀土礦物以及豐富的鐵、鈮、錳、磷、螢石等182種礦產資源、71種礦物元素。
走進礦區(qū)智能控制中心,只見巨大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礦產資源三維建模系統(tǒng)、無人駕駛系統(tǒng)等模塊運行情況,采場的安全生產狀況和設備運行狀態(tài)一覽無余。
工作人員介紹,礦區(qū)生產實現了開采環(huán)境數字化、采掘裝備智能化、生產組織精準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以及經營管理高效化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5G智能礦山新模式。
白云鄂博,歷史上曾是北方少數民族駐牧的草原。先后有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數民族部落在此留下足跡。
康熙三年(1664年),清王朝將艾不蓋河源一帶賜封給茂明安部駐牧。幾年后,輔國公固穆巴特爾去世,為紀念他,茂明安部就在其境內最高的山上為其修筑起一座衣冠冢,那座山被當地人稱為“神山”。
滄海桑田,榮枯更迭。聳立在茫茫北疆草原上的“神山”,默默等待著一個特殊的日子,等待著一個來自遠方的年輕人,發(fā)現它的富饒與神奇。
寶庫乍現 名揚天下
“甫至山麓,即見有鐵礦礦砂沿溝處散布甚多,愈近礦砂愈富,仰視山巔,巍然屹立,露出處,黑斑爛然,知為礦床所在?!痹僮x丁道衡的勘探日記,仍能感受他當年發(fā)現白云鄂博礦山時的興奮之情。
時間的齒輪倒回90多年前,丁道衡第一次來到我們腳下的礦坑時,呈現在他眼前的,是被當地人奉為“神山”、海拔近1800米的“黑斑爛然”的巍峨山峰。
1927年,時年28歲的地質學者丁道衡,隨中國-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途經綏遠省(現內蒙古)百靈廟時,發(fā)現一座形狀獨特,色澤異樣的山嶺。經過十幾天的徒步勘查,丁道衡認定這里是個儲量可觀、極有開采價值的大型鐵礦。
1933年12月,丁道衡發(fā)表了著名的《綏遠白云鄂博鐵礦報告》,不僅讓“白云鄂博”這個名字首次面世,也讓“白云鄂博”聲名遠揚。
1934年,礦物學家何作霖對丁道衡從白云鄂博帶回的礦石進行化驗后得出結論:白云鄂博的礦石里含有極為珍貴的稀土元素。從此,中國富藏稀土的大門被打開。
新中國成立后,白云鄂博迎來了嶄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
走進白云鄂博鐵礦鐵路運輸作業(yè)部的維修車間改建的“礦山記憶”紀念館,一段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展現在我們面前。
老職工王會平是名礦二代,他的父親就是白云鄂博鐵礦建設初期的第一代礦工,18歲時,王會平接替了父親的崗位,在維修車間工作了33年,如今兼任紀念館的講解員。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決定對白云鄂博實行露天開采,并利用白云鄂博鐵礦資源建設包鋼。1954年,包鋼開工建設。作為其原料基地,1957年,白云鄂博鐵礦成立。1958年,白云鄂博礦區(qū)成立。
王會平回憶說,父親剛到白云鄂博時,礦山腳下只有幾戶牧民在此放牧,周邊是茫茫草原,人跡罕至,勞動力極為缺乏。1959年1月,黨中央發(fā)出了支援包鋼的號召。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齊心協(xié)力建包鋼”的熱潮在全國掀起。
來自鞍鋼、本鋼、首鋼等國內冶金礦山的技術人員和工人涌向白云鄂博鐵礦,北京軍區(qū)1000多名轉業(yè)軍人踏上白云鄂博鐵礦,大大解決了白云鄂博鐵礦建設初期人員不足問題。
轟轟烈烈建設礦山的大幕拉開了,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礦山小城拔地而起,結束了內蒙古千里草原沒有大型工業(yè)礦山的歷史。
英雄之城 文脈綿延
1958年礦區(qū)成立之后,這片熱土就始終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所關注——
1958年7月21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副主席朱德視察了白云鄂博并為白云鄂博題詞:“提前建成白云鄂博礦山。”
1964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領50余人考察團乘專列來到白云鄂博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白云鄂博是座寶山,我們要很好地開發(fā)、利用?!?/p>
紅色基因永葆活力,成為白云鄂博的文化之魂。
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包頭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張鐘濤告訴我們,白云鄂博礦區(qū)建設初期,物質生活是極其艱苦的,但精神文化生活卻并不貧瘠。當新中國第一臺鉆機在白云鄂博轟鳴響起時,便吸引了國內眾多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的目光。
1951年,由我國杰出劇作家、戲曲理論家馬少波創(chuàng)作的現代京劇《白云鄂博》在北京公映,白云鄂博第一次以藝術的形象走向全國。
著名作家和翻譯家徐遲,在嚴寒的白云鄂博深入地質隊生活,完成報告文學《草原上的鉆機》。
蒙古族青年作家瑪拉沁夫到白云鄂博鐵礦掛職,并以白云鄂博鐵礦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電影劇本《草原晨曲》,1959年,電影《草原晨曲》搬上銀幕。同名電影主題曲紅遍大江南北,傳唱至今。
1964年,發(fā)生在白云鄂博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感動全國。時至今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永不過時的精神航標。
走過60余年發(fā)展歷程,在白云鄂博礦區(qū)328.64平方公里的熱土上,產業(yè)園區(qū)建設快馬加鞭,招商引資勢頭如火如荼,重點項目落地接二連三……
“世界稀土之鄉(xiāng)”正為建設世界新型稀土原料基地,點燃新一輪高質量發(fā)展引擎。
白云鄂博,這座擁有黑色資源和紅色精神的富礦,正以其工業(yè)之美、社會之美、文化之美、民生之美、生態(tài)之美,繪就壯美的發(fā)展畫卷。(草原云·正北方網記者 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