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早剛進辦公室,就接到老領(lǐng)導的電話。他說:“我馬上到你辦公室,送你一本新書看看?!毕嗵幎嗄?,他知我愛書,得了新書,定要來送我。
五分鐘后,一本《山的那邊》就放在了我的辦公桌上了。
《山的那邊》是鄂曉玲所著的散文集。細閱之下發(fā)現(xiàn),作者竟然是近鄰安徽人?!敖献怨哦嗖排?,《山的那邊》印證了這句古語。讀完這本散文集,我想我遇見了一位文筆溫暖、情感真誠、語言純樸的江南美人。她離開江南到塞北安營扎寨,是在守候或者說守護自己的幸福。她不僅是在幸福之路上永不止步的旅人,也是感情細膩并多愁善感的女子,更是處世溫暖且筆下生花的作家。
更多的時候,遇見是心靈的觸碰,是靈魂的共鳴。在她的文字里,我遇見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真誠。當山的兩邊不同的真誠相互交融時,那份純樸與對生活的熱愛仿若親歷。
文人沒有秘密,真誠的作家常常解剖自己。所以一切看起來都那么熟悉。這是一位老朋友,她的故鄉(xiāng)在皖南,她有一位飽受苦難的二姑;她有一位純樸善良的母親,會在每天清晨給父親沏上一壺清茶;她有一位平凡又偉岸的父親,將父愛融在茶香中的父親,終在85歲離開這個世界?!白佑B(yǎng)而親不待”,這是為人子女者心中最痛的遺憾。在這真誠的文字里,我們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心痛與無奈。
那流暢的文字帶我順著陰山山脈前行,讓我遇見另一個陌生又美麗的世界——河套。在這里不僅有遼闊無邊的烏拉特草原、無處不在且清新可人的遠風,還可以聽到悠揚動聽的馬頭琴,看見潔白無瑕的白氈房,草原獨有的沙蔥、扎蒙花、綿綿不盡的牛羊群,也有內(nèi)地從沒有過的那達慕大會,有醇香四溢的米酒,有濃香飄散的奶茶,有豐盛的“殺豬菜”。不僅如此,我還遇見沙漠深處的明珠——烏蘭布和沙漠腹地被綠洲環(huán)抱的納林湖。
遇見,其實是時光的饋贈,是歲月的溫柔。我在這純樸的文字中,遇見了一個個久遠的時代印記,那是綠皮火車,是江南的一條老街,是沿街叫賣“玉蘭花”的老奶奶,是散發(fā)著淡淡清香的槐樹花;后來,我又遇見歲月在敬亭山穿梭,遇見了閃爍的青春、忙碌又滿是喜悅的春播和琴鍵上的盛夏。
每一次遇見都不可復制也不會重來。當我一夜讀完《山的那邊》,忽然感覺在這匆忙的世間,又多了一位知心老友。雖未謀面,但是卻那么熟悉。她在文字間穿梭,用如椽之筆描繪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她孜孜不倦也樂此不倦地于書山文海中采擷花朵,用文字定格這平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把許多稍縱即逝的珍貴瞬間變成一張張永恒的“生活照”。這本散文集便是她這一路生花的“影集”。我知她辛苦,更知她快樂,也知她不會停筆。所以我也相信,這本書一定不是她最后一本。
所以,我翹首以盼下一次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