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區(qū)土肥水美,好吃的真的好吃。河套美食是河套人民樸實、勤勞、節(jié)儉、智慧等美好品質(zhì)的生動體現(xiàn)。其中,各種各樣的馂兒就是典型的代表。
馂兒其實就是本地人對由湯汁凝成的膠體“凍”的稱呼。河套地區(qū)最常見的馂兒有清馂兒、肉馂兒和魚鱗馂兒。清馂兒就是其他方言中的皮凍,是用豬皮熬制而成的。先將豬皮清洗,尤其是去掉殘留的豬毛后,放入水中熬煮一會兒,然后撈出來將上面的油脂刮洗干凈。如果一次不行,可以多次熬煮和刮洗,直到將油脂全部清除干凈。刮去油脂后可以在豬皮上多撒一些食鹽,反復(fù)地搓揉可除腥味。最后將清理干凈的豬皮切成細條,加入鹽、蔥姜、大料等,以水和豬皮3比1的比例繼續(xù)熬制。幾十分鐘后,將調(diào)料殘渣撈出后把湯汁倒入容器中冷卻即可。經(jīng)過這樣的熬制,豬皮中的膠質(zhì)被充分熬出來了,晶瑩剔透,所以當(dāng)?shù)厝私兴屦瀮?。清馂兒吃起來勁道彈牙,色、香、味、口感俱佳,叫人回味無窮。
肉馂兒,多數(shù)是由豬頭肉做成的。把鹵好的豬頭肉剔骨,將耳朵、舌頭等割下來單獨下酒,其余的肉剁成小塊兒,用細紗布包裹成方形,系緊、封好,再用大石頭或者其他重物壓一個晚上,使其靜置、冷卻、凝固成形。這樣,韌性十足、肥而不膩的豬頭馂兒就做好了。切一片下來,透明的膠狀物包裹著粉嫩的肉,有點琥珀的感覺,很是誘人,光看著就是一種享受,更不用說吃了。
河套地區(qū)由黃河水滋養(yǎng),水利發(fā)達,天然湖泊濕地眾多,因此魚也是當(dāng)?shù)刈畛R姷氖澄镏?。于是,魚鱗馂兒自然而然地擺上人們的餐桌。人們先將刮下的魚鱗淘凈,放入適量的溫水,加入八角、花椒、老姜、蔥段、黃酒等,用文火慢熬。其間,用笊籬不停地攪拌。待魚鱗融化為乳狀后,再用笊籬將蔥姜等撈凈,剩下乳白色的膠質(zhì),凝固后即可食用。按照這種方法制作的魚鱗馂兒同樣晶瑩剔透、柔韌耐嚼、爽滑不膩,是一道絕妙的下酒菜。
當(dāng)?shù)厝顺责瀮河袀€習(xí)慣,就是配上用醋、醬油、蒜末或者再加點兒辣椒醬制成的蘸汁。吃一口,蘸一下,被切成薄片的馂兒飽含蘸汁的醇香,一口下去,酸辣鮮爽口,唇齒留香,叫人不知不覺會多吃幾塊兒。
當(dāng)?shù)厝藶槭裁磿堰@些像果凍一樣的美食稱之為馂兒呢?關(guān)于馂的意思,翻開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說文解字》,里面說“食之馀也”。再查閱我國文字訓(xùn)詁學(xué)重要著作——《玉篇》,里面說“熟食也”。原來,馂在古漢語中最主要的兩層意思就是“吃后剩下的殘羹剩肴”和“熟食”,比如《禮記》中就寫到“馂余不祭”,《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里也說“吾寡君聞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從者”。由此可見,馂是個古語詞,雖經(jīng)過歷史滄桑巨變,在普通話和其他方言中已不常見,但依然留存在后套話中。只不過在流傳的過程中,馂在后套話中的意思就變成了用食物的殘余部分做成的熟食。就像制作清馂兒的豬皮和制作魚鱗馂兒的魚鱗,一般都是人們丟棄不用的。還有制作肉馂兒的頭蹄下水,在一些文化中,也在應(yīng)拋棄的廢物之列。但是這些看似被廢棄的食物做成馂兒后就成了一道道美味,足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勤儉節(jié)約的美好品質(zhì)。
至于把馂說成馂兒,那就更不足為奇了,因為兒化音豐富也是后套話另一個鮮明的特征。比如,當(dāng)?shù)厝讼矚g把貓說成貓兒,把雀說成雀兒等。兒化音可使發(fā)音更加舒緩省力,令音色更加柔和活潑。把馂說成馂兒也給人喜愛親切之感,說明了河套人民對這道美食的喜愛。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載體,是情感的紐帶,具有較高的認(rèn)同感,是鄉(xiāng)愁和家國情懷的依托。因此,就拿馂兒來說,不管它是一道美食也好,是一個古語詞也罷,都彰顯了河套地區(qū)獨特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河套人民優(yōu)秀的品質(zhì),而這種歷史文化和優(yōu)秀品質(zhì)又應(yīng)該是每個當(dāng)?shù)厝艘詾榘恋摹?/p>